我的彷徨与省悟

——遇见《新课标》,我这样读《指向语用识体而教》

字数:2076 2022-10-26 版名:悦读
  □和冬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简称《新课标》)今年4月颁布,心存期待与疑虑,我数次轻轻地将头埋进这仅有百页的“蓝本”,又数次重重地紧锁眉关抬起了头。逐字逐句卖力解读,似已窥见新课程在用改革之行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落地于语文课程实施,《新课标》首次明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及教学实施建议,《新课标》亮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新概念、新形态,即便高中阶段统编语文教材已在这方面率先实施,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来讲,我仍备感冲击和茫然。
  在彷徨中,我深深地知道:改革意味着要改变,但并不意味着要推翻;同时,我也翻来覆去地思忖,《新课标》迎面扑来,我的语文教学如何守正创新?于是,继续在埋头与抬头中用力地解读《新课标》,借数场线上课改之行关于《新课标》的专题解读,我渐有“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借王林波老师的《指向语用识体而教》,我在数次自我省悟中渐渐明白了语文新课改潮流下我应该坚持什么,改变什么——
  一是学科本体意识的自我省悟。语文课程性质与特点决定了无论改革走向哪一步,语文学科的语用教育功能都是不可动摇的根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也必须在积极的语言学习、实践活动中得以养成和呈现。如是说,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三方面能力素养都需以“语言运用”为载体,并在学生个体语言能力不断提升和丰富中建构和显化。因此,即便语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发生变化,但语用教学意识不能淡漠。
  总观王林波老师在《指向语用识体而教》一书中提供的诸多教学课例,无论是字词的积累表达、聚焦片段的情境补白、特殊体裁的谋篇迁移等,都十分注重某一学习主题和情境下语用训练与人文感悟的“相濡以沫”,着力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情境中不仅迁移新技能,生发新言语,还有新感悟、新思想,而非将表达训练与感悟升华活扯两张皮,为了语用而“照猫画虎”。
  二是主体唤醒意识的自我省悟。《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明确:语文课程要增强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内容也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注重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不难看出,这一导向,正是在继续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并注重真实情景下的真实践、真学习、真发展。
  回归课堂教学,学生理应在课堂最中央,而且要在课堂中央动起来,动思维、动言语、动情感,甚至动肢体参与。而教师,必要摒弃以往的“线性”预设教学流程,即课堂教学组织基本以“师问生答”为形式推进,这种以问题堆积推进学习的教学难以包容学生主体的个性多样化与课堂生成的复杂多变,更难以激发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持续性。“任务板块”式的预设正是以特定主题情境下的任务组群为单位组织教学,是在着力营造真实情景下的学习状态,学生在指向明确的任务完成中体验角色的被需要。
  三是主导启发意识的自我省悟。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令师生缺乏方向感的庞杂内容,更有“模模糊糊一大片”的难以描摹之感。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被需要,但也较难发挥。《指向语用识体而教》一书中巧妙、适时、适度的习作教学课例让我茅塞顿开。
  王老师指导学生习作《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从“熟”字入手,引导学生搜罗自己“熟悉的三个人”,为有人可写做准备;继而关注“一个人的一件事”,为叙事做准备;紧接着,通过集体共性的片段写作,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真切感受细节刻画带来的生动、细腻感——至此,题材的搜罗经历了一个由宽泛到聚焦的过程,表达方法的训练在对比修改中变成了学生“拿得起、用得上”的东西。
  然而,习作教学不是让所有学生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千篇一律的路。体验了从宽泛到聚焦的过程,王老师放手让学生再走向宽泛的选材中,从自己的生活中找找那个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这又是一个由共性聚焦走向个性广阔的过程。这样有的放矢的导学才可谓真正的启发。
  四是建构整合意识的自我省悟。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个例子”。确实,文本不是万能的,它是学生学习某些知识、掌握某些技能的凭借,是教师教学的特殊工具。高效的语文课需要教师有拆卸、筛选、组装的能力,有走进文本的深入和走出文本的浅出。
  王林波老师在教学人教版新课标语文《童年的发现》时,对文本的解构和整合让我受益匪浅。本篇课文由于内容梳理点庞杂,令很多一线老师挣扎其中找不到教学出路,尤其在探寻作者童年发现的过程部分。王老师摒弃按时间顺序梳理过程情节的做法,另辟蹊径,巧妙地指引学生从“问”“看”“想”三个方面探寻作者童年发现之旅,紧抓关键语句,水到渠成、重点突出,令人拍案叫绝!再回想自己亲授教学时曾抱怨课文写作思路繁杂,真是庸人自扰了……
  古诗有言:“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意在讲博习而约取、巧取。相对于语文教学,便需要教师在对课本所提供的课例全面审读、深入研读后,从教学目标出发,有取有舍,不贪多、不求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目标为指向,解构、取舍、整合才是硬道理!
  埋头又抬头,前路未知,但只要行走不停,路就始终在脚下延伸。
  阅读,既是向前,又是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