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要素的落实

□刘建设

教育理论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课程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语文要素的落实。笔者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对如何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浅谈以下几点。
  解读教材“懂”重点
  虽然语文教材有明确的语文要素,但对于概括性极强的语文要素来讲,怎样掌握好尺度就非常重要了。教学中不能人为地“拔高”或“降低”要求。对于准确解读和把握教材,首先需要教师对小学整个阶段的语文要素进行系统完整的学习,明确相同或相似的语文要素在不同学段中具体的要求。其次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各种提示,综合把握语文要素的训练重点。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基本方法”。《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童话故事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课文里有图片,能形象地展示老屋摇摇欲坠的样子。课文旁边用红色标注的句子,以及课后习题提示等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顺着故事的情节去猜想老屋的命运。
   分析学情“知”起点
  除了准确解读教材把握语文要素外,还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知识、学习习惯等有较深入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教师不能一味地说教什么是预测?怎样预测?这样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充分运用教材给出的图片、课文旁边红色标注的句子、课后习题的泡泡提示等化抽象为具体。学生对预测在认识上比较浅显、片面,可能认为预测就是随意猜想,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学习实际予以讲解。除了学生的学段特征外,还需要关注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科学判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用适宜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训练。将学生无意识的预测变成有意识的阅读能力和习惯,体会预测的乐趣。
  设计教案“定”方向
  基于以上两个步骤的分析后,教师就可以确定教学方案中语文要素的训练方向了。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学设计中,我从题目入手:为什么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设疑导入新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层层递进,即品读词句,互动探究;读旁批,学猜想;感受品质,践行爱心;课堂小结,方法归纳。读旁批,学猜想是整堂课的核心推进部分,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集中体现。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依据课文的旁批,激励学生大胆发言。课堂小结,方法归纳是学习方法指引。有了教师的“引”后,在略读课文《胡萝卜的长胡子》中就可以“扶”,教学《不会叫的狗》时就可以“放”,从而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使学生掌握预测猜想这一阅读策略。从而形成用教材教语文要素,而不是教教材中的语文要素。
  教学环节“践”过程
  有了好的教学设计,还要在教学环节实践语文要素训练过程,否则只是“纸上谈兵”。教师要依据课堂上学生的发言、表情等教学反馈及时调整补充。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善于运用课堂中的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大胆推测猜想,吸收和评价别人的观点,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言语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理解、思考和表达中逐步学会预测。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我创设了宽松的教学环境,重点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教材的各种提示、图片等课堂资源,边读边想,联系生活经验、结合故事情节对课文进行各种猜测。
  一个单元中的语文要素落实,可以起步于第一篇课文,但绝不止于这篇课文,也不是一篇课文就能学会的,需要教师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懂得语文要素的训练重点。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有准确了解,知道语文要素的训练起点;对教学设计中的目标有科学的规则,确定语文要素的训练方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引点拨,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富平县宫里镇宫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