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到既减负又增效

□曹亚妮

教育理论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净化学业环境,丰富成长路径,全面推进“五育并举”,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既减负又增效?个人认为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用好课本,吃透教材
  课堂增效的前提是教师对课标、教材的认真研读,精准把握,科学执行。有些教师容易忽略手中的教学用书,把各种教案设计和教辅资料作为参考重点,课前只是将其浏览一遍,不去关注教学的三维目标,更不去思考如何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达到教学目的,对于重难点部分的把握和突破不够重视,只是照着教案设计的流程走过场,课后才发现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不扎实,运用得不灵活。其实,教学用书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知识拓展延伸有很大帮助,例如每个单元前的知识技能评价要点,每一课中的教学建议和习题分析,每单元后的精品教案设计。对这些内容和栏目的认真研读,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要想在“双减”背景下提质增效,就一定要把功夫下在课前。
  立足课堂,精准施策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搞一言堂、满堂灌,要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落实在课堂,让其成为课堂的主体。平常的教学中,我们总觉得这也给学生没说清楚,那也给学生没讲明白,觉得学生提问也是浪费时间,搞活动探究也是多余,不如自己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和方法,让他们反复机械训练。虽然这样学生的作业可能会好一点,错误会少一点,殊不知,正是因为忽略了这些,所以我们才忽略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堂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土壤,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落实在课堂。
  例如,一些教师认为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三》中,学生用方程解决应用题难度较大、不易掌握,老师难教,学生难学,所以就干脆改变了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根据“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套用公式直接计算,这样或许在考试和完成作业时学生不容易出错,正确率高。但是教师在这一教学的过程中仅仅给了学生一个公式,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学生还是不清楚,根本没有促进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教师要不怕麻烦,引导学生尝试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列方程求解“单位1”,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喜悦。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参与、尝试。切忌只给结果,忽略探究过程;只给知识,忽略能力培养。
  避免误区,有效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巩固课堂效果的有效途径。“双减”政策下,作业如何布置成为不少一线教师的难点,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聚焦“作业”这一关键,让它在“双减”背景下更好地发挥作用呢?缩减作业量,控制作业时间,目前已是“双减”最直观的体现,也是落实“双减”最主要的指标之一,但我们必须要避免误区,减量不等于减质,“控时”也不等于减质。减量不是盲目简单地减少作业数量,而是要从本质思考作业的设计目标、设计形式,避免随意训练,造成低质减量。目前,各校要求学生语、数、英各科作业严格控制在20分钟之内完成,却忽视了如何保证学困生的学习效果。由于学生的学情不同,作业的完成效率自然也不相同,或许20分钟的作业对于学优生来说,3~5分钟即可完成,而对于学困生而言,30分钟可能仍然难以完成。因此应精准掌握学生学情进行作业分层设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遵循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控时减量”的前提下,有效分解知识点、夯实训练点、培养能力点。
  总之,在“双减”政策下,只要我们吃透教材,把功夫下在课前,立足课堂,让课堂发挥效果,有效作业,把心思花在课后,就会沿着“双减”的指向,围绕育人的目标,不断朝着减负增效的方向努力前行,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陕西省长武县恒大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