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集体备课实效性策略

□曹乃平

教育理论
  集体备课是在教师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是教师实现备课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教师相互合作和专业成长的有效形式。
  笔者作为基层教研员,对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的10多所中小学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学校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出集体智慧,没有利用好合作研讨的优势,集体备课的实效性较差。因此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确保课堂教学的效果很有必要。
  教师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1.集体备课存在简单“统一”的问题
  集体备课是借集体智慧碰撞和群体思想交流,达到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授课共性内容、统一作业等的目的,为教师合作交流搭建平台,促进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实。在实施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有些学校笼统地要求“统一”,没有考虑每个班级学生的学情和实际需求,片面追求“统一”,教学过程缺乏个性化。
  2.集体备课内容缺乏逻辑性
  笔者在检查和调研中发现,个别学校的备课组为了减轻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将备课内容按照单元分派给每一位教师,每人只准备教材的一部分内容,完整的教材被拆解得支离破碎,教材内容顺序混乱,影响了教材设计、单元章节之间的衔接,影响了集体备课的连贯性。这样集体备课的形式忽略了教材本身的教学思路,导致章节单元之间互相脱节,也不利于教师之间探讨学习,集体备课变成分头备课,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3.主备人成为集体备课主角
  集体备课一般是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由年级组长或某学科优秀教师担任主备人。笔者在基层检查调研中发现,许多主备人成了备课主角,一场集体备课成了主备人一个人备课,集体研讨环节也是主备人唱“独角戏”,其他教师无“备”而来,被动参与研讨,达不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这种集体备课既不利于教师展示自己在平时教学中探究钻研的成果,也未能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
  4.课后交流反思流于形式
  课后反思是集体备课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由主备人收集小组教师课后的反馈意见,进行反思研究,各执教人也应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作为下一轮教学的参考并改进使用。在检查和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教学时不重视教学反思,内容肤浅,没有把课堂上的信息反馈、存在问题,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不利于后续改进和继续使用,集体备课课后交流反思流于形式。
   提高集体备课实效性的策略
  1.健全集体备课的各项制度
  一是健全每周的集体备课制度。明确每周的集体备课按照“四定、八备、六统一”的原则。“四定”是指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八备”是指备教材、备课标、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过程、备作业、备检测;“六统一”是指同一层次班级要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作业、统一检测试题等,为教师合作交流搭建平台,促进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落实。
  二是健全检查督导机制和评价奖惩制度。基层教研室和各校对集体备课的开展、成果、落实情况和教学反思情况进行检查落实,完善督导检查机制,使集体备课工作落到实处。对于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个人,树立优秀典型,落实奖惩办法,推动集体备课向更科学、更规范、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2.落实集体备课的形式
  将分层备课和分类备课相结合,让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引领指导,这样既可以学习先进经验,又可以进行同层次教师的合作,达到真正的有效集体备课。同时,将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相结合,教师在课前将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经过集体讨论予以解决;课后对教学方案存在的漏洞和不足进行反思,探讨教学手段的缺失和教学方法的不足,集体研究解决的措施和方法。
  3.开展校际联动的集体备课形式
  为了实现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和合作学习,考虑到农村学校同一学科教师较少的实际问题,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采用校际联动的方式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打破空间限制,克服学校弱势学科问题,创新集体备课形式,真正体现了集体备课的资源共建共享。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要发挥集体智慧资源,利用好合作研讨的优势,积极探索集体备课的实效性,让教师们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专业成长,使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作者单位: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