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正在进行的“双减”要回应的真正挑战是我们能不能从应试教育中突围。我们把课业负担都归结为应试教育,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和围剿持续了很多年,但应试教育仍然愈演愈烈。
为什么素质教育难以实现?这肯定与复杂的教育生态有关,包括学校制度、评价制度、教育的供求关系,等等。我认为我们可能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哲学或者教育价值观。因为说到底,一个社会的制度、体制、政策的背后还是由文化观念决定的。这个文化观念是什么呢?我把它称之为“升学主义”。为什么大学生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不愿意成为工人?“三百六十行都没有价值,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今天是不是还应该提倡?
■重新思考基础教育的价值:抵御升学主义
应试教育是底层孩子的唯一出路?农村教育的目标就是走出大山?在大学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以后,我们究竟应该带给学生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是不是只有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据统计,我国15~64岁的就业人口当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20%左右,所以宣传“只有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这对社会价值观是一种很大的误导。
“升学主义”价值观违背了社会经济生活对多样化人才的客观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工厂招不到人的原因。“升学主义”也否定了人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需求。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研究工作,很多人喜欢动手性的工作,但是我们把它否定了。
对于高学历和名校的追求是一个世界级的现象,一些国外的教育学家称之为功利教育,有人在强烈批判和反对这种现象。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功利教育把人变成了资本,把人进行了物化,我们把教育变成人力资源机构的时候,就不得不产业化了。
■从“人力资源”“人才”回到人
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要回归树人、育人的教育理念。教育的初心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人力资本。苏霍姆林斯基讲得很清楚,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人是最高价值,教育学是人学。教育的目标是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大写的人。学校教育,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
我们今天强调回到“人”的教育,其重要原因是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不确定的复杂的世界。正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必须回到培养“人”,培养人的创造性、适应性来面对未来。
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充满知识”的头脑,而是能够“明智地思维”,具有质疑的精神,连接知识的能力,即“把知识背景化和整体化的能力”,从而形成“恰切的认识”。这种将知识整体化的能力,是迎战不确定性最主要的能力。
■基础教育必须回到树人育人的宗旨上来
我们特别强调义务教育的功能。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对“义务教育是干什么的”这个概念是不清晰的。义务教育应当点燃、启蒙、激发、照亮每一个学生,应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服务。应当关注大多数学生和弱势学生,而不是培养少数能够“跳龙门”的“锦鲤”。
我们要有完整的学生发展观:生理发展、人格发展、社会发展、认知发展。应当在提高学业成绩、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弥补学生非认知能力的短板,培养社会情感技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教学应当从应试教育突围,走向生活教育,围绕青少年成长中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
义务教育的基本价值是面向所有儿童的国民素质教育,所以要采用免费、免试、就近入学,体现的是非选拔、非竞争的公益性、保障性价值,真正建立儿童优先、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终身幸福为本的价值,采用善待儿童的教育,使儿童免于恐惧的教育,能够保障儿童休息和健康的教育。
有一个美国老师说:“小学教育不仅仅是人格养成,培养学习习惯,更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从小学开始走到大学、研究生,还有十几年的路,所以不能让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就被学业考试打倒。”所以很多国家的小学没有考试、没有作业,难度很低、速度很慢,给学生一个非常宽松的学习环境。还有一个丹麦的老师说:“初中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安全地度过青春期。”
初中是人生当中最敏感、最不确定、最值得关注的一个时期。我们要从小学开始加入职业教育、生涯教育,这也是国外普遍的做法,包括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对职业的体验。目标是要形成一种低竞争、低管控、低评价的教育生态。
全世界的教育基本都遵循一个规律,竞争性的学习是从高中开始的,尤其是在大学,小学和初中是不允许有竞争性的,而我们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竞争了。
教育不等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也不等于分数和升学率,成长是比升学更重要的教育目标,用“达标+成长”的评价改善单一的分数评价是未来评价改革的方向。
■走向“为生活而教”
刚才讲到我们要走向重视“人的成长”的教育,它的概念是生活教育,就是为生活而教,这是现在国际化的潮流。如同《重新定义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研究报告所称,许多发展中国家辍学率很高,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教育内容与生活的严重脱节,上学对于生活改善和就业无用。“这种脱节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我们来看一些国外的案例,哥伦比亚的新学校模式“为生活而教”,把教科书改造为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指南来进行教学。新加坡是教育竞争非常激烈的国家,他们实行“半天制”。假期和下午放学后,学校为学生提供上百种不需要额外支付费用的艺术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挖掘兴趣并建立自信,每掌握一项技能就能被加分并计入成绩分。2019年,新加坡废除了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考试评估,中小学生成绩单不再显示学生在班级中的等级和排名。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京畿道发展的“梦想学校”,每个班上总有几个不爱学习的学生,但每一个学生都有他喜爱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让他们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呢?他们在高中阶段让学生在双休日和寒暑假组成跨学校的兴趣社团,关键是教育厅提供财政支持,所以社团的类型已经有几十种,有2000所“梦想学校”。京畿道的教育官员说“:如果一个高中生把他高中这三年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发展自己的一项兴趣特长上,他怎么还会去上培训学校呢?这是拒绝培训学校最有效的做法,而且他自己终身的职业发展也确定了。社团类型从无人机、编程,到咖啡、音乐剧等,完全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是学生自己组织的。”
这背后实际是整体性的教育范式的转变,从升学主义、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学科中心、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从课堂中心、教材中心转向生活教育。
新的教育场景已经出现,世界教育正在开始换频道、换跑道,而且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竞争正在变为教育改革的竞争,对此,我们必须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