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老师鲁藜是古渡中学高一年级43班的班主任。
43班新生入学不久,还未学习做过化学试验,鲁老师就先组织他们做了一个古怪的试验。
鲁老师把43班54名学生平均分为三组,每组18人。第一组安排数学老师匡满带队,学生何叶任组长;第二组指定语文老师席君秋带队,学生林立升任组长;第三组则由他自己带队,学生吕布布任组长。按照预先确定的计划,三组学生同时从古渡中学出发,徒步去三个不同的村庄。
第一组出发时,匡老师只叮嘱学生们跟他走,至于去哪儿、有多远都别问。当然,问了也无可奉告。他说到了就到了。
第二组动身前,席老师先告诉学生,他们要去的地方是通什村,距离古渡中学10公里。
第三组要走的路程也是10公里,他们的目的地是哈尔盖村。一上路,鲁老师就向学生讲明了情况。只是:第三组所走的道路,每隔1公里,路旁都竖有一块醒目的里程碑;第二组则不然,路上一块里程碑也没有。
等三个组的同学们完成试验返回学校坐进教室,学生们用怪怪的眼神打量着鲁老师。鲁老师却满脸微笑地站在讲台前,双手扶着讲台,神秘兮兮地询问各组的试验情况。
跟着匡老师,才走约2公里,我们这组就有人叫苦叫累;走到近5公里,不少同学已疲惫不堪;再往前走,多数同学都牢骚满腹、神情沮丧;个别人怒气冲冲,有的干脆蹲在路边等候。当匡老师终于说目的地南曲村到了的时候,跟在他身后的学生只有6人!这时,匡老师连连摇头,他告诉我们:从南曲村到学校的距离是10公里!第一组组长何叶气喘吁吁地说。
那你们为什么会这样?鲁老师关切地问。
因为目的地不明确,又不知道有多远的路程,大家感觉都很茫然;一茫然,消极悲观的情绪就会随之上涌;消极悲观的情绪一上涌,要到达目的地自然就难了。何叶深思熟虑后回答。
说得在理呀!鲁老师点头赞同。
那么第二组的情况呢?他把目光投向林立升。
我们这组嘛!林立升眨了眨眼,情况可比第一组要好!走了大致5公里才有人叫苦叫累;走到7公里多时,不少同学才表现疲倦;再往前走,我们还能咬紧牙关,艰难迈步。等席老师指着目的地高喊:快到了,快到了!同学们又变得昂首挺胸、精神抖擞。好在我们这组没人当逃兵,全部到达了目的地!
为什么没人当逃兵?鲁老师有意追问。
因为目的地很明确,行程也十分清楚。总的说来,大家心里会有个底。林立升脱口而出。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感觉劳累、疲惫?鲁老师又问。
因为只是走啊走,走了多远,还有多久,路上没有标识,心中没有底,仍会不时有茫然之感!林立升摸摸后脑勺说。
鲁老师也赞同林立升的这种说法。
到第三组了。鲁老师用手指轻轻地敲了敲讲台。
很简单,我们这组沿途有说有笑,精神焕发。大家几乎是身轻如燕、健步如飞似的赶到了目的地。吕布布满脸阳光灿烂地讲道。
鲁老师又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对目的地和总行程早已了然于胸。路上还不断地出现里程碑。每走一段路,看到一块里程碑,大家便知道离目的地又近了1公里。心里就又多了一份成就感,精神当然也为之一振!吕布布说得眉飞色舞。
鲁老师也听得频频颔首。
这时,终于有学生憋不住了,站起来高声而不解地问:“鲁老师,你为什么要做这么个试验?”
“问得好!”鲁老师扬扬手示意那个同学落座,意味深长地看看全班学生:“同学们,你们不是反复多次地问我,这高中三年究竟怎么过吗?现在,我已把答案告诉了你们。仔细想想吧!”
同学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一个个高兴地笑了起来。
从此,43班的学生在学习上目标明确,奋起直追。三年后的高考,他们也考得很好。
很多年过去了。忆起那次特殊的试验,同学们仍然历历在目,心潮澎湃。他们知道,鲁老师总在路上。路上,总有耀眼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