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聚时吃芋头是一件欣喜之事。苏东坡在《玉糁羹》一诗中赞美芋头“香似龙涎仍酽白”,芋头以其绵软的口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中秋吃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其意在于:“芋”和“遇”的字音相同,人们认为过节在家吃了芋头,能得到好兆头,以后就会处处“遇”到好人好事,久而久之,也就相沿成习了。
中秋吃芋还有个传说。是说刘秀尚未称帝时,一次带兵打仗,被王莽的军队围困在山里,粮草已尽,又没有救援。正在危急之际,山下敌兵又放火烧山,未到火灭,遍地却飘出了诱人的香味。士兵从土中挖出来后发现是烧熟的芋头。于是,汉军得以饱餐,打了胜仗。这天正好是八月十五,后来光武帝每年逢这天都要吃芋头,以为纪念。
芋头,古名叫蕖、芋魁、蹲鸱。历史上人们常把芋头当作粮食种植。苏轼在《东坡杂记》中有:“岷山之下,凶年以蹲鸱为粮,不复疫疬,知此物之宜人也。”是说,芋头之状,若鸱(一种类似鹰的鸟)之蹲坐,遇上荒年,这种东西可以当粮食吃。《史记·货殖列传》中也记载有:“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可见在汉时,四川等地便以芋为主食。《齐民要术》还详细记载了芋的种法,并提到芋头有多个品种。
芋头中最好吃的要数桂林的荔浦芋头了。个头大、芋肉呈奶白色、肉质细腻。写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刘墉。刘墉在广西当巡抚时,广西每年必须进贡“荔浦芋”给皇帝享用,因芋头较重且路途遥远,民脂民膏浪费甚巨。传说刘墉为避免劳民伤财,以貌似芋头的一种山薯给乾隆食用。乾隆吃了果然倒尽胃口,马上免掉“荔浦芋”的进贡。但刘墉的政敌和坤得知后,特地去找来了正宗“荔浦芋”呈献给皇帝,乾隆一食,立刻明白自己受到了刘墉的愚弄,震怒之下,将刘墉官降五品。
此外,唐朝诗人对芋头也是情有独钟,写出不少歌咏芋头的诗句,这些诗歌轻灵、雅致。如郑谷《蜀中三首》中的“江楼客恨黄梅后,村落人歌紫芋间”,王维《田家》中的“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张籍《送李馀及第后归蜀》中的“山桥晓上芭蕉暗,水店晴看芋草黄”,韦庄《赠渔翁》中的“芦刀夜鲙红鳞腻,水甑朝蒸紫芋香”,薛逢《题独孤处士村居》中的“林峦当户茑萝暗,桑柘绕村姜芋肥”,等等。那种或流连于紫芋村落间的雅静,或细心品味天赐美食的喜悦,往往给人以恬淡宁静的无尽遐想。诗僧贯休《怀邻叟》,更为我们留下一幅淡泊田园的无限风光:“常思东溪庞眉翁,是非不解两颊红。桔槔(一打水工具)打水声嘎嘎,紫芋白薤肥濛濛。鸥鸭静游深竹里,儿孙多在好花中。千门万户皆车马,谁爱如斯太古风。”
芋头还有一称呼为“芋艿”,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侵犯中国东南沿海,戚继光抗倭大胜。中秋这天,突然遭遇倭寇偷袭,被断粮草。士兵只好靠野生芋头充饥,戚继光遂将这种植物称为“遇难”以纪念遇难士兵,此后,人们为了纪念戚家军的抗倭功绩,便渐渐使用了谐音“芋艿”。
1960年4月,周总理陪同越南胡志明主席来古城南京,这天正逢胡志明70寿辰,宾馆大厨师筹办寿宴时,特地设计了一道菜,取名“寿星鸭”。“寿星鸭”即“芋头炖鸭”,以芋头形似寿星老人而命名。此菜汤鲜味美,最宜老人食用,宾主称赞不已。
芋头有多种吃法。《红楼梦》一书记有不少相关名目:如蒸芋头、煨芋艿、烤芋片、烧芋子、油烧芋、白菜煨芋头、猪肉烩芋头、芋头汤、芋子饼等,不胜枚举。
南京人称芋头为“芋苗”,去皮煮熟,调入白糖、藕粉,再加桂花少许,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南京风味小吃——桂花糖芋苗。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物美价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