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祁岗 《文章·写作·教学》的作者王德中教授,现年84岁。笔名东方山泉、华山等。主编或参编的著作有《写作学引论》《文章学教程》《文章学概论》《文章选读》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
文章学是古老而年轻的国学,从先秦诸子散文到科举考试的策论,再到今天公务员考试的笔试申论,实用文章从广义文章和广义文学中分离出来独立成学的“文体革命”至今未能取得完全胜利。把狭义文章(实用文章)作为区别于文学的独立文体拿出来单独研究,构建现代实用文章学的研究教学体系,不仅是写作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实际需要,而且它对我们今天的大、中、小学写作教学改革乃至语文教学改革其实也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变革思路。
《文章·写作·教学》一书共分三章,分别从文章的基本品性、写作的关键所在、教学的重要法门三个层面阐述了王德中教授对文章学的研究所得。他认为,文章研究、文章写作、文章教学,此三者是担任写作教学这门课的教师必须正确把握的三项内容,都是“经国之大业”的组成部分。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先生对狭义文章(实用文章)社会属性及价值的坚守。
2018年秋,清华大学率先面向2018级新生开设《写作与沟通》(非文学)必修课,计划到2020年,该课程将覆盖所有本科生,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随后,一些高校纷纷跟进。这样一个发展趋势,也充分证明了先生“文章写作(非文学写作)能力是当代各类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必备能力”的判断是正确且有前瞻性的。尤其是在散文、美文、鸡汤文泛滥,文章实用性缺失的当下,重新审视实用文章的价值,重启现代文章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写作·教学》一书,在研究和发展现代实用文章学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一座有待发掘的文章学“富矿”。
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至今已有30年,近年来聚力于教育时评写作,对中学语文教学及写作现状可以说还是比较了解的。教育改革这么多年,我们的学生乃至教师的语文读写能力与素养为什么没有显著的提高?怕写的不只是学生,我们的很多教师自己也怕动笔,懒得动笔。试想,一个教语文的老师,如果自己都怕写,他又该如何对学生的写作给予契合实际的指导。先生在《文章·写作·教学》中的思考,令人警醒。今天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性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离“学以致用”的优良传统相去甚远。
生活即语文,小到如何让语文服务于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大到为时代发展培育人才,笔者认为,学以致用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准则之一。基于我对《文章·写作·教学》一书理论判断和价值推广的思考,笔者有一个设想,我们能不能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材编写体系,立足于最新的文章学研究成果,将我们已有的写作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出文章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这或许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让语文教学重回“学以致用”正轨的有效途径。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为考高分服务,还是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服务?我们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究竟培养了学生怎样的写作能力?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出在哪里?如果我们不去反思变革,我们的语文教学又怎么能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文章写作有利于充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每一个有志于充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都应该注重修养浓厚的文章写作兴趣。《文章·写作·教学》书中所提到的“应用文写作教材重点都在讲应用文格式”的错误做法在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依然具有普遍性。教书育人,首要在思想。写作教学自当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借用书中的观点:“文章是一个对策系统”,显然写作教学不能只是局限于写作技巧的传授。
我们原本有着悠久的“学以致用,文以载道”的写作传统,但在今天,写作能力却难如人意,文章品味不堪卒读。无论是为提升个人写作能力,还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我们都理应站在“文章乃经国之大业”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写作教学,把写作与思维训练、写文与树人统一起来。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该往何处去,《文章·写作·教学》所倡导的理念,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