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在悄悄发生 除李书敏外,帮扶团队中的何军华、王长远、白珍、谢永侠、杨筱冰等名师也都是“二访子洲”。
“我这次来有一个特别发现,那就是——改变已经在悄悄地发生。”杨筱冰说,从参与人数的程度,到授课教学的态度,再到说课反思的角度,明显感觉与第一次课堂调研问诊时候的情况有所不同,“改变了很多。”
子洲中学高二年级英语教师拓婷一直很苦恼: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后作业应付现象普遍,而自己缺乏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导致“越教越没有信心”。结对仪式一结束,她就向师父云雅峰“求助”。云雅峰耐心地帮她分析原因,并提出了改善建议。“你遇到的这种问题比较普遍,我曾经也带过这样的班级,因为没有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所以他们兴趣不高、态度不积极。”云雅峰建议拓婷:首先尝试分层教学,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在此基础上进行作业分层布置,课堂上听懂多少,课后作业就写多少;其次尝试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就像“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一样,发挥“传帮带”的团队作用,大家在一起学习成长;最后也可以尝试激励机制,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哪怕一点点进步,老师也都会发现并鼓励,久而久之学习自信就建立起来了。“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即便现在高二了,只要行动起来,就会有奇迹发生。”云雅峰说。
子洲一小数学教师李珂告诉记者,从前的她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在导师张晓敏的指导下,她明白课程设计不仅要内容丰富,还要向精细化发展,注重师生互动,让知识从平面走向立体。美术教师景玉玉也从导师鲁凤华那里学得了一些“真经”:美术课的实践性和互动性极强,首先要保持课堂秩序,展示作品时,平铺在桌子上就比让学生一拥上台更有效;评价环节多让学生发表看法,而不是由老师代为表达。“这些细节平时根本难以顾及,导师却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并指导我解决。这是我见过最‘接地气’的培训。”景玉玉说。
“两所学校的明显变化,表明上一次的课堂诊断对教师们有触动,更有行动。”陕西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项目负责人韩润社说,“专家导师们要根据子洲教育具体情况,破解新问题,找到新路径,实现新提升,不断激发教师成长内驱力,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常态化帮扶”加速教师成长
“短短两个月时间,先后两次选派省级骨干教师到这里开展具有实质意义的教学指导,让我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这对他们业务提升、信心增强、思想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子洲一小校长杨凯卫看来,这种精准式、持续性的帮扶指导,对于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促进优质师资的孵化意义重大、效用明显,“两次活动还吸引了周边区县学校前来观摩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子洲中学校长雷琪平说:“我校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师资力量总体薄弱,省教育厅这种持续性的骨干教师帮扶活动,对于提高学校教师队伍总体素质,尤其对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来说,是‘雪中送炭’之举。”他认为,师徒结对的举措意义非凡,从源头上解决了青年教师成长中的持续指导、有效指导的问题。
针对推门听课后名师们集中反馈的学校不足之处,雷琪平表示,专家们的肯定,是对我们的鼓励;专家们指出的问题,是我们改进的重点和方向;专家们的建议,是我们的行动指南。“我们一定会珍惜这份浓浓的情和深深的爱,借省教育厅常态化‘三级三类’骨干帮扶的东风,积极投身课堂革命,大胆实践于教学,努力把子洲中学办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他说。
“帮扶子洲基础教育发展,省教育厅是下定了决心的,帮扶团队的成员们都是有情怀和担当的,希望大家心中有担当、脑中有智慧、眼中有规则、手中有技术,以钉钉子的精神勇毅前行、勇攀高峰,收获子洲教育应有的光彩和亮丽。”吴积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