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设计

——以《楚辞·九歌·山鬼》为例

知行
  张志刚 呼 艳
  《大学语文》是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开设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欣赏、评判和表达能力,课程的重心是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与思想政治课共同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挖掘《楚辞·九歌·山鬼》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程教学设计中,落实公共基础课程协同育人作用。
   一、教学内容
  《楚辞·九歌·山鬼》是全国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大学语文》第一单元中的第二篇。它是一首祭祀山鬼的祭歌,主要描述了一位山鬼,在山中等待心上人而未等到的情绪变化,描绘了一个瑰丽而又离奇的神鬼形象。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高职语文教材,选取先秦诸子的篇章,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普遍价值,蕴含其中的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精神,帮助学生对人性、人情的善恶、品德高低有所辨别。同时,结合专业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掌握山鬼的形象及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高贵品质和爱国精神,结合时政“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为三环节六步骤:
  (一)课前环节: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学生通过学习平台的资料,温故《屈原列传》《橘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主张,了解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精神。运用网络查阅“楚辞”的特点。
  (二)课中环节:诵读经典,研析作品
  1.导入新课
  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那么,结合课前预习,我想请问同学们,我们到底要传承屈原的什么精神?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山鬼》。
  2.课堂展示,查遗补漏
  学生分小组,多媒体展示课前学习成果。师生共同听取小组成果汇报,同时补充相应的知识点。主要明确三点:①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诗歌体裁,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②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政治改革家。坚持“美政”大胆改革,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为民为国的一颗赤子之心。③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流放屈原,本词为屈原在流放期间所写,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3.诵读经典,品味名篇
  聆听名家朗诵《山鬼》,学生纠正字音,明确断句;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配乐朗诵,让学生感悟楚辞的艺术魅力。
  4.研习课文,明确主旨
  解读《山鬼》全文。①结合重点词语的注释,翻译课文;②解读山鬼:第一部分,写山鬼美丽姣好的仪容情态以及赴约时的举动和情景;第二部分,山鬼见不到恋人时的心理状态;第三部分,山鬼的愁绪以及内心的痛苦。
  5.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①分析山鬼的形象(从山鬼的装束、坐骑、容颜、动作分析:山鬼是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女子);②山鬼赴约前后心理变化(从愉快、充满期待到失落、抱怨、开脱、忧伤);③经典咏唱,唱《山鬼》,感受楚地文化,认可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坚定文化自信。
  6.激发情感共鸣,培养爱国情操
  《山鬼》虽然是一首爱情诗,但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屈原的影子:对实现理想的期待、惆怅、苦闷与忧愁。学生讨论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明确:①对人民的热爱;②对国家的热爱,从这两方面去分析)。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他的精神和人格感召一代代的中华儿女。
  7.作业布置
  ①配乐朗诵上传学习平台;②利用第二课堂举行屈原诗词朗诵比赛。
  8.课堂总结
  胸怀宏伟抱负的屈原,他的政治生涯无疑是悲惨的,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伟大的,即使遭到流放,面对迫害,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他的人民、他的国家。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时刻提醒着我,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要轻言放弃,要勇往直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更应该发扬这种爱国精神,意志坚定,团结一心。
  (三)课后环节:
  1.每一位同学上传自己《山鬼》的配乐朗诵作品,并说明自己选择所配音乐的理由。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屈原诗词朗诵比赛,按比例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在平时成绩中予以体现。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职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设置了适合高职学生的课堂活动,运用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服务专业课程的作用。因为受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让所有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课下利用社团活动作为补充,组织活动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七、结语
  高职学校开设语文学科的重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区别于基础语文教学,本课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主要考虑两点: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发挥语文协同育人的作用,因此没有过多强调知识点。学完本课,要求学生在了解屈原的基础上,内化屈原的爱国情怀,从而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以此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