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在坚守与创新中办大教育


   辛军锋
  高级教师,教育部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成员,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首届西安市督学,西安市教育改革创新先进个人。发表及出版了《“双高”“双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不忘初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及教育专著《用心的教育》等作品。现任西安高级中学校长。
  
  有人说,校长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当校长,第二种是办学校,第三种是办教育。我一直追求的是第三种。从2002年到现在,我已经当了4次新“辛校长”。在教育同行们看来,我的几次调动都有点传奇的味道,大家评价:“他走过的几所学校各有各的‘困惑’,各有各的‘苦恼’,但在他转任时,每一所学校都有了发展的内驱力,各有各的亮点。”
  有人问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哪有什么秘诀啊,一个个用心的日子,一群群有情的孩子,这就是教育。‘心’种在哪里,智慧就会长在哪里。”
   “辛校长”摆脱“新校长”之帽
  我出生在终南山下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是地道的长安娃。从小各种农活都干过,拔草、拉粪、割麦、搬玉米、堆麦草样样都干,唯有一样农活干不好,那就是拉牛耕地。由于管不了牲口,牛拉犁就是不直,不像老把势,父亲就愤愤地说:“哎呀,我看你也只能教书。”所以,我后来上了师范学院,当了人民教师,没有做成公务员、科学家,或许冥冥之中被父亲“不幸”言中了吧。走上教育之路后,我先后在农村中学、城乡接合部的中学、市中心的中学、文化区的中学和百年名校从事教育和管理工作。
  2002年,34岁的我从一所农村初中副校长的位置上,被调到位于城乡接合部的西安市第四十六中学担任校长。当时,这所学校由于生源流失严重,发展不被看好。我到任时,学校仅有300多名学生,高中招生指标有180个,每年却只能招进来几十个人。20世纪50年代建的校园已破败陈旧,学校操场还是泥土地,一刮风就尘土飞扬。由于学校缺乏“精气神”,我感觉师生就像沙漠上的卷柏,风一吹就走。
  尽管如此,我仍然执着地把“心”种在了这里。经过一番调研后,我以整顿校风为抓手,着力改变学校形象,同时积极发展特长教育,在高中办起了管乐特长班。有一年高考,学校高三特长班的十几名学生均被大学录取。这对当时已经多年一本升学率为零、二本升学率为个位数的第四十六中学来说“像是破天荒的大事儿”,也让教师、学生和家长看到了希望。
  与此同时,我办起了“自强班”,招生对象为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实行学费、住宿费全免,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带动了学校校风和学风的整体改变。2008年8月当我转任第三十中学时,第四十六中学已经成为了一所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校园,因管乐、美术特长生成绩优秀,学校也成为高校生源基地。
  在第四十六中学的办学经历,也让我意识到,学校的发展其实和培育学生异曲同工,都需要挖掘自身的个性和生长点。这也是“辛校长”能够很快脱掉“新校长”帽子的秘诀所在。
  精神站起来后,一切就会改变
  我每到一所学校,关注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学校发展的“精气神”。我很认同“改变一个学校要改变这个学校的校园精神,改变一个教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改变一个学生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的观点。我认为,对于学校来说,“软件”比硬件更难补齐,“只有精神站起来了,一切才会改变”。
  我在西安市第三十中学当校长时,常常进班听课,在办公室与教师促膝长谈。我发现,学校并不缺少优秀教师,缺少的是“心气儿”,而凝聚“心气儿”则需要一个共同的目标。在“精品化、高品位、有特色”的目标下,我将学校办成了闹市中的“静书斋”,在师生看来是一所“最有温度”的学校。
  由于第三十中学地处西安市中心,与地标性建筑钟楼、鼓楼相邻,清晨或日暮,钟鸣鼓韵萦绕着这座闹市中的“静书斋”。我充分利用学校周边资源,形成了颇具西安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印象西安》《西安旅游英语》《关中民俗艺术》等。与此同时,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秦腔爱好者社团、面食文化社团等社团活动也开展了起来。
  “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认为,文化精神站起来了,改变也就随之开始了:教师有了归属感,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考录取分数线逐年提升;学生有了自豪感,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满意的发展。我认为改变,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回归,回归教育本质,回归以学生为核心,回归因材施教。改变一所学校应该从改变课堂开始。
  2013年到西安市育才中学担任校长时,我给学校“提气”的特色做法,也让这所被誉为“红色摇篮”的三秦名校,打破了“平台期”的困扰。我传承光辉历史,弘扬红色文化,树立“育才育人,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凝聚共识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育才精神;集思广益确立了“红色文化延安精神滋养师生成长,素质教育艺体特长促进学校发展”的办学策略和途径,整体规划校园教学区、活动区,建起了特立园、育才亭、成长大道等,将红色文化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开发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红色摇篮》《圣地摇篮》等校本教材,形成红色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
  “有什么样的学校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课程,有什么样的课程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2016年7月,当我告别育才中学时,学校顺利通过省级示范高中验收,我欣喜地看到,在我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红色文化已成为师生们眷恋的精神家园。
  寻根历史,探索老校新航向
  2016年7月,我转任到了现在任职的西安高级中学(以下简称西高)当校长。西高是一所百年名校,有深厚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但此时刚刚迁址的西高处于“二次创业”的阶段。如何让这所百年名校焕发活力?应该将学校引向什么方向?我感觉这个担子沉甸甸的。但经过三所学校的办学实践和磨炼,有了领航班的学习和提高,还有人大附中基地领导、专家的指导,面对这个新挑战,我深入研究了西高的办学历史。当我仔细研读办学史时,我不是在了解史料、核实史实,而是在提升史识、锤炼思想。我从西高一百多年生动的教育故事中仍然可见其教书育人、潜心教育的脉络。
  经过纵横调研、对话历史、悟思前辈,我慢慢锤炼隐含于纷繁史料中的教育思想,细致梳理了西高的办学思想体系,结合几次面向全校教职工的征求意见问卷,我进一步挖掘西高的内在精神和办学特色,即“养德以正气崇文以化人”的校训,“爱国爱校果敢坚毅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西高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国家未来需要育人”的办学理念,培养“社会人文素质高科学技术素质高(双高),动手实践能力强开拓创新能力强(双强)的现代中学生”的办学目标。这些办学思想成果是在历任领导班子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实践这些理念。目前体现办学思想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期工程崇化广场、碑林广场已经完成,后面还有二期三期,我们还要在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改革中实践发展这些精神财富,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们西高人今天坚守的教育信念和价值取向,成为我们发展的精神财富和实践智慧,并在引领与辐射中彰显力量。
  为了更好地体现西高的办学思想,我主持完成了《西安高级中学“双高”“双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的课题研究,一是提升学校的“精气神”,精心设计学校的校园环境以彰显西高精神,努力做到留住根、守住魂。二是大力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着手新的课程设计、智慧校园的建设,力争学校在新课程新高考到来之前做好充分准备。三是为学生的成长搭建桥梁,学校通过学科教学、科技创新、自主招生、对外交流、特长生培养等渠道,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为学生成长搭建桥梁,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四是树立共同愿景,办好动车型学校。新时代不再是“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而是“火车跑得快,节节都要快”。每位教职工、每个年级、每个教研组都要成为动力源,都要同时发挥作用,才能带动学校又稳又快发展。
  “有人喜欢远行大海去看日出,有人喜欢爬上高山欣赏日落,而我喜欢在学校看日出日落。清晨,看着三三两两的学生披着霞光来上学,我仿佛看到了希望与未来……就这样走过一所所学校,看着一个个孩子,过着一个个日子,没有波澜壮阔,没有惊天动地,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