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荒岛求生”式教育,没有最终赢家
  孔德淇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鲁滨孙漂流记》,荒岛求生对人的求生技能和精神意志都是巨大考验。近日,山东威海民警接到渔民报警,称一名少女向其呼喊救命,说自己被他人困在小岛。原来为教育青春期叛逆的她,父母在一位有野外生存技能的男子陪伴下,带她一起荒岛求生。(7月12日澎湃新闻)
  据报道,当事女孩今年13岁,2020年9月辍学,平时行为叛逆,生活无法自理,其父母希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锻炼她的能力,于是狠下心来,将其送上荒岛“体验生活”。
  父母对叛逆期的孩子束手无策,采取“荒岛求生”式教育方法,到底是一种教育创新,还是“用力过猛”?关于教育子女,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这也导致了压力山大的家长“无师自通”,想出各式各样的奇招怪招。不得不说,很多时候家长的出发点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未必都按照“想象的剧本”走。假借生存教育之名,盲目模仿文学场景,并非恰当的管教方式,有时还会偏离教育的真正意义。
  此次“荒岛求生”式的教育弊端显而易见。首先,该种模式伴随着诸多不确定性和人身安全风险,虽然该父母作为监护人,陪同女孩一同上岛,但依然无法抵消岛上生活不可预见的危险。置未成年人危险于不顾,对其强制性改造,同样也使该父母作为成年人的法律意识、生活常识和基本的理性控制受到质疑。其次,有时用力过猛的教育,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发展,但也容易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荒岛求生”式教育可能短期内可以让孩子改变过往陋习,但长期来看弊大于利。
  13岁左右的孩子处于“半成熟”阶段,既有独立成熟的一面,又限于经验、年龄无法真正实现独立,未能准确明辨是非。在这一阶段,家长一方面要下足功夫,带着无条件的接纳和爱陪伴着孩子,帮助孩子尽快度过这个时期,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也要认知自我、改变自我。很多家长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缺乏了解,甚至自己也不甚成熟,遇到事情并不能理性客观地去解决问题,甚至有的家长自己也走极端,以不理性方式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犯错和迷茫。殊不知,这种不理智的情绪状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会成为孩子叛逆的导火索。
  总之,天底下没有从不犯错的孩子,也没有青春期不叛逆的孩子,家长要用科学的教育模式和友好平和的沟通方式,妥善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让他们在爱的注视下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