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
中小学教师应该也必须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从平时教师们参加教科研活动中的种种表现却不难看出,除了部分各级各类优秀人才,有不少教师都怕做教科研。有的望而生畏,有的半途而废;有的是有人“逼”就做,没人“逼”就“歇手”;而有的居然偷偷摸摸、躲躲闪闪。老师们到底怕什么呢?
一是怕自己能力不足。很多中小学教师在教科研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信,总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的中小学教师,只要能够把所教学科教好、将学生带好就心满意足了。至于做教科研,那是大学教授或教科研机构专家们的事情。这样的思想与心态,只会让中小学教师与教科研渐行渐远,怎么可能与教科研相遇、相识、相知和相爱呢?长此以往,也就对教科研“敬而远之”了。
二是怕同行无所事事。不少教师听了学校领导的动员、专家学者的报告等,也曾经产生过做教科研的冲动,而且也有过相应的行动。然而,因为做教科研难有短期收益,有些教师做了一阵子后就开始松劲了;再看看周围的同事,或喜欢钓鱼,或喜欢旅游,或喜欢健身,一个个不怎么参与教科研活动,一样生活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也就不再做教科研了。
三是怕领导无足轻重。提到教科研,几乎每一所中小学校的领导都会说学校非常重视。看看学校的工作计划、总结以及宣传橱窗与画册,听听领导们的经验介绍或工作报告,重视教科研工作的举措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实际上,相当多的学校领导真正重视和关注的是“教学质量”——说白了,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教科研做得比较好的教师,大多不过是嘴上表扬表扬罢了。
“三怕”是中小学教师怕做教科研的根源所在。为此,广大中小学教师需要自觉认清教育教学发展形势,敢于自我革命,不断执着追求,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专业素养过硬的新时代教师。
首先要勇于“战胜”自己。在当下,如果教师仍有“自己不是做教科研的料”这样的观念,就不能不说是已经相当落后了。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教科研也是这样,教师越是怕,它就越是高不可攀。当教师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对做教科研充满着必胜的信心,教科研就会变得清晰、亲切起来,由远及近向教师走来。继续努力,就会摸到做教科研的门道,就会不知不觉走进教科研的大门。久而久之,自然会与教科研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其次要善于“团结”同行。在做教科研的道路上,一个人向前走可能会速度很快,但是时间走不长,路程行不远。大家形成一个做教科研的共同体,认准一个共同目标,齐心合力向前迈进,做到相互理解、相互促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强大团队力量,大家就会行稳致远,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收获一项又一项教科研成果,真正享受到做教科研的成功、快乐与幸福。
再次要勤于“说服”领导。这里的“说服”不是靠花言巧语、甜言蜜语,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真真切切的成果——不仅有教师读书、思考、研究、探索、做课题、写文章等诸多方面的成果,而且有学生成长方面的成果,如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理想的学习成绩,用事实证明自己做教科研的决心。
总之,广大中小学教师要努力克服怕自己能力不足、怕同行无所事事、怕领导无足轻重的“三怕”困难,勇于“战胜”自己,善于“团结”同行,勤于“说服”领导,真正使自己成长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