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娜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已全面使用一年有余。在这段时间里,学教材、明意图、转观念、研教材,努力贯彻新教材精神,打造高效课堂是广大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然而,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单元导读形同虚设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设有单元导语(单元导读页),这是语文教材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的一个渠道,也是学生学习重点的提示。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备课“阅读”“研读”单元导语,而在课堂教学中却忽略不教,直接进入单元课文教学。这种忽视单元导语的做法,导致学生单元学习目标不明确,知识体系模糊。
那么,单元导语如何教?笔者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上第三单元导读页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1.看图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从粉红色的书本中飘出的一朵朵粉红色、橘红色、大红色的花朵,它们在美妙的音乐伴奏下,快乐地翩翩起舞。
生(2):月光皎洁的夜晚,几颗亮闪闪的星星,手拉着手在悦耳动听的音乐声中放声歌唱,它们甜美的歌声惊醒了在书中睡觉的花朵,它们也急急忙忙从书中跑出来,跳起了舞。
……
2.读文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读单元导读页中的文字。
生读:“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歌唱。”“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
运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对单元导读页进行解读,学生会初步感受到童话的美妙、神奇,内心产生读童话、学童话的欲望,同时也会使学生很自然地关注本单元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指向性会更加明确。
二、策略单元、阅读单元主题作用“淡漠”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每册都设有一个策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感受、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积累阅读策略,并对其进行灵活运用,学会阅读。如: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策略单元,重点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但是在许多课堂却能看到某些教师对此类课程进行词句品读,人物形象品悟,写作手法感悟……几乎面面俱到,唯恐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这种自由扩充学习目标的课堂教学,冲淡了策略单元的主题目标作用,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
三、单元习作指导“泛化”
时至今日,习作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泛化、概念化、套路化、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或者是“无为而治”,听之任之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教师费时教,学生费力学,而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却微乎其微。这种“痛点”如何改观呢?
以统编教材小学写人单元习作为例,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有写人习作训练,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训练点和要求不同。从总体来看,单元习作体例呈现螺旋上升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目标明确,找好训练“着力点”,使习作教学真正扎实、有效。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漫画”老师》,教学时应紧扣“漫画”二字,先识“漫画”,明“特点”,后释“题旨”,找准“着力点”。本单元的训练点为:抓住老师的显著特点,用一两件具体事件突出其特点;习作语言要求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其他方面的指导一般不提,对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以简单提醒。
四、课后习题操作容易出现偏差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呈现,不再是以具体的数字标明序列,而是以小红花提示不同类型的习题设置。这种细微的变化,体现了课后习题在统编教材中作用的变化。它不再是巩固、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能力、掌握程度的手段,而是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的提示,是教师备课的依据,也是每个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点。但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后习题作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处理课后习题操作上存在误区:忽视课后习题,随意开发教学内容,把课后习题的处理作为课堂的一个“小尾巴”……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作为一个“新事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但只要我们去正视,去研究、解决,不断积累经验,一定会使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有效。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马泉渭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