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东
说实话,我也喜欢课堂上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那种激烈讨论,甚至是争论。但是,面对多种多样的问题,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或者用心去体会别人在说什么,比起没有一点含金量或者含金量很低的发言,更值得去肯定,这就是课堂上的沉默。
热闹的课堂,有时候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很难深入问题的实质,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说穿了是一个思考过程,而思考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七嘴八舌,很难有深入的思考。一个人人都抢麦克风的课堂,不一定是好课堂,而保持沉默的课堂也不一定不是一堂好课。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一句“惟见江心秋月白”,其实就是课堂沉默的最好境界。我所说的沉默肯定不是死水一潭的那种,而是“地下的烈火”在燃烧的那种。当然,这需要教师高超的引导技巧,把学生带入一种思考的境界或者带入知识的情景之中,让课堂上的问题有画面感和趣味性。我觉得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就是一位很好的老师,是一位能引起高级别的沉默的优秀老师。
其实上课的开始,肯定是个引入过程,如何“润物细无声”地将学生带到探索知识的情景之中,老师引入新课的关键绝不是滔滔不绝,而是“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当学生进入学习的情景之中,老师的引导技巧能将错综复杂的知识简单化、生活化就很重要了,所谓“深入浅出”也就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知识传授结束,应该是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这也应该是课堂的高潮,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争论或者讨论。老师可以作为一位旁观者或者某些同学讨论的参与者,好比“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教师不要急于点拨,而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个时候,师生应该就是那种“地下的烈火”式的沉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产生问题)。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百思不得其解)。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深入思考)。”这个时候的沉默最具有价值,也是我们最需要耐心的地方。我认为这个时候应该“慢点、慢点、再慢点”。
当思考进入一定的深度,必然有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不同的学生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可能不同,也可能是结论不同,但是这种不同并不妨碍学生对知识的“豁然开朗”的感觉,他们的发言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效果。
好的教师,总是能让学生课未上而思已始,课已上而思未停,正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学生的学习必然上升一个境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必然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谓“融会贯通”就是这个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