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永涛)家住西安市未央区文景路的曹女士,因为要照看两岁的女儿,已经辞职在家很长一段时间了。“家里没人照看小孩,周围也找不到接收两三岁孩子的托班,没办法……”颇有些无奈的她,前不久浏览新闻时看到西安市政府出台措施,大力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喜出望外:“太好了,像我一样的‘全职妈妈’们有望上班挣钱了!”
曹女士所说的“新闻”,就是《西安市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的印发。《方案》指出,根据居住、就业、集中建成区域等因素,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社区幼儿园建设规划,新建小区在幼儿园设置时增加3岁以下托班;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至3岁的幼儿;市级财政按照应补尽补、惠民便民的原则,对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参照公办幼儿园运行补助,每生每年给予400元的补助……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尹小俊认为,西安市的这一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形成婴幼一体、政策有效衔接的教育体系。”尹小俊说,当下,学前教育的注意力集中在3~6岁的幼儿,3岁以下的婴儿教育相对缺乏系统性政策引导,同样缺少科学化、规划化、标准化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流程和内容体系支撑,导致婴儿教育领域质量参差不齐,所以,采取幼儿园增设托班等举措,能够有效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发展程度,改善婴儿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前后衔接和体系适应。
“其次,有利于充分满足不同家庭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和社会节奏的日益加快,婴幼儿照护的家庭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变化,采取幼儿园增设托班、引导社会力量开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等措施,可以充分满足各类家庭的照护需求变化及复杂叠加的照护需求点。”在尹小俊看来,此举还有利于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依靠政策制定逐步落实,为幼儿园增设托班等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提供了实践路径、行动举措、突破方向,而且有利于促进婴幼儿照护工作由传统型、个体化、经验性的简单照顾层次向现代型、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系统性的高效照顾层次转变,能够大大提高婴幼儿照护质量。”
此外,尹小俊认为,西安市的这一举措更有利于发挥政策示范效应引导规范资源聚力。通过国家政策引导,科学规范建设类似婴幼儿照护服务的示范机构、普惠制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强化婴幼儿照护服务的社区幼儿园、幼儿园标准化增设托班等,形成突出质量型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格局,能够有效吸引和聚集社会力量、市场资源参与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及工作改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部分商业早教机构虽然设有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班次,但非全日制,仅限于周末或节假日,且须家长陪同;绝大多数幼儿园没有托班,个别幼儿园仅设有春季衔接班,招收3岁以上幼儿,直至其秋季正式入园。
西安市北郊某企办幼儿园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幼儿园在2000年以前一直叫做托儿所,招生对象为企业职工的1~6岁子女,好多孩子入托时还带着奶瓶和尿布,“我们把这种班叫‘哺乳班’,这在国营大厂、部队后勤和科研院所附属托幼机构很常见。”建业教育集团西安市(雁塔区)六一星系幼儿园曾在前几年短暂开设过托班服务,在园长李洒看来,3岁以下婴儿和3~6岁幼儿的在园管理各有侧重点:“前者重在照护,主要是生活方面的管理;后者重在引导,主要是能力、品质和交往的教育培养。”
李洒认为,幼儿园开设托班要在两方面着重发力:一是家长引领——通过教师家访、园长讲座、在线交流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婴幼衔接培训,帮助家长熟悉婴幼儿在园一日流程,做到家校科学共育;二是婴幼照护——通过对婴幼儿生活起居、自主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引导他们熟练掌握生活技能,为3岁以后接受品质培养奠定基础。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院副院长张亚妮,长期关注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情况。“婴幼儿照护服务是一个‘旧事物’,但现阶段它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她认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是基本的民生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它又呈现出复杂性的一面。“在学前教育体系中,3~6岁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质量,下延婴幼儿照护服务很有必要。”
张亚妮说,不管是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也好,还是新建小区幼儿园设置时增加托班也罢,都需要在三个方面“未雨绸缪”。“完善基本的设施设备是首要条件,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的重点是生活起居,因此,这方面的设施一定要到位,安全、健康是做好照护工作的基本要求。”张亚妮说,师资储备也不容忽视,幼儿园要在现有师资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照护服务培训,使一部分教师熟练掌握婴幼儿照护技能。“当前的幼师培养主要瞄准的是3~6岁幼儿教育,大多数老师不具备3岁以下孩子的照护技能,这就需要幼教机构、师资培训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时有所侧重和倾斜。”
另外,张亚妮认为,课程建设也是“重头戏”。“虽说3岁以下孩子主要是‘照护’而非‘教育’,但按照‘游戏也是课程’的理念,相应的课程建设不能少。”张亚妮说,在当前学前教育体系中,针对3岁以下婴幼儿的课程研发是个薄弱环节,需要高等师范院校、教科研机构和托幼机构早做打算,“可以先从课程大纲开始,再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完善。”
“托幼一体化是未来趋势,这就决定了不光幼教机构要未雨绸缪,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师范院校也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早做打算。”张亚妮说,教育行政部门要研制包含质量监控体系在内的管理制度,让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规范发展;而高等师范院校则要加大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为这一行业持续发展储备人的力量。“目前,专科师范院校幼儿教育专业目录中有早期教育课程,而本科师范院校相关专业目录中没有,建议国家加大这方面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力度,并且在本科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目录中增设早期教育,或者在学前教育专业下设早期教育方向,实现人才培养梯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