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立足家国情怀,打造有灵魂的历史课堂

  刘金娥 王肖成
  家国情怀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历史教师切实落实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用心打造每一堂有灵魂的历史课。
  一、还原历史情境,唤起家国情怀
  历史教学中,利用有情、有境、有趣的历史素材,合理地引导与激励,让学生“神入”具体的历史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情境中激活隐性教育价值,唤起他们的家国情怀。
  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播放《黄海大海战》无声微电影,让学生现场配音,再现了历史情境,学生们被邓世昌开足马力撞沉吉野的举动所震撼,被他的忠勇无畏、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折服。学生通过“扮演”英雄,增强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他们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我“趁热打铁”总结道:这场海战决定了中日两国的走向。那么在学习了本课后,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激发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课堂达到了预期效果。
  教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我用毛泽东的诗歌《七律·长征》导入,师生配乐、配画、朗诵这首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抛出问题,利用学生熟悉的知识激趣导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很快引进了课堂,产生了极好的课堂效果。
  二、活化历史人物,培养家国情怀
  历史特级教师郭福斌说:“历史的重心应该放在‘人’身上。”活化历史人物,让历史人物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是当前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学习《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一课时,我播放视频《我的偶像——邓稼先》补充英模事迹,触碰学生的内心,形成了情感共鸣,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了英模身上的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崇高品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了历史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
  学习《抗美援朝》,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讲述以及复述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等的感人事迹,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又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讲述,深刻地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感悟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感受我们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紧扣时代脉搏,升华家国情怀
  学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让学生观看视频《厉害了,我的国》,感受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看世界到世界看中国,引导学生在为祖国骄傲的同时,不能忘记前人的艰苦奋斗,从而引申出在祖国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青少年学生不能摒弃艰苦奋斗的精神。教师继而鼓励学生展开深刻的思考,考虑作为一个学生能为国家实现中国梦作出怎样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了升华。
  《活动课:时事溯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通过“祖国接我回家”回眸,感受祖国的强大与繁荣。学完本课后拓展资料,学生看到的是面对疫情中国一盘棋的凝聚力和面对苦难的顽强意志以及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而此时个别西方国家寄希望于人群的自然免疫。使学生更能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出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教师顺势总结:“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疫情无国界,世界各国休戚与共,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取得抗疫战争的最终胜利!实现中国梦,青春正当时,学生们激动地说:“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要努力成为祖国的栋梁!”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课堂是家国情怀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立足课堂,在教学中巧设氛围,以人识史,以史育人,让学生感悟家国情怀,升华学生的情感,将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落实到实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