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的教学评价与名著阅读的效果测评

知行
  左宏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人教版教材中设置的“名著导读”部分,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效地挖掘现有的课程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课外名著阅读。
  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如何评价我们的名著导读教学?如何测评学生的名著阅读效果?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名著导读教学评价
  (一)发挥名著导读中“导”的作用
  1.名著导读教材的“导”的作用。
  教材中的“名著导读”部分仅仅是名著阅读教学的开始,它对我们的名著阅读教学更多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旨在通过对相关内容的介绍和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深入了解作品的具体内容,感悟作品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作品的艺术之妙。更何况“名著导读”中的内容也只是人们的惯常看法或编者的一家之言,在我们的教学中,“名著导读”文本只是学生阅读名著的先导,我们更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导读,引发学生个体的阅读和个性化的解读。
  2.教师教学中“导”的作用。
  (1)应有相应的阅读计划和进度。教师除了要规定学生每学期的阅读内容以外,对于每部名著的阅读也应该规定相应的阅读计划与进度,便于教师督促检查,也便于集体性阅读活动的开展。
  (2)应有明确而具体的阅读目标。是了解内容、把握主题还是分析写作特色,还是审美体验,都要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3)应有明确的阅读方式的指导。或精读,以求透彻;或泛读,以求广博。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和侧重点,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适时予以指导。
  (4)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这是教师“导”的作用中最为关键的一点。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个体的阅读。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把课外名著阅读说成是学生自我修行的过程,我认为极为恰当。其中教师首先要起到的是引进门的作用,之后才是学生的自主阅读、个性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仅在学生有偏斜、有困惑的地方适当引导,但绝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个体体验,扼杀学生的个性解读。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名著阅读同样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愿意接近大师并且走近大师。学生的兴趣一旦形成,读书的爆发力就会产生,他们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读写能力都会获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提高。
  (三)探索多样的教学形式,提升阅读效果
  名著导读课,不止于课堂上对课本中导读内容的介绍,还包括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及阅读过程中教师的检查与促进、阅读结果的呈现与评价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阅读活动来进行。
  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批注,类似脂砚斋点评《红楼梦》,还可以让学生将批注相互交流,可以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呈现自己对名著的理解,可以用讨论或辩论的形式明确或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还可以开展名著知识抢答赛、名著阅读交流会、名著阅读征文评比活动、名著阅读专题讲座(教师、学生均可作为主讲人)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效果的提升。
    二、名著阅读效果测评
  (一)测评内容
  根据名著本身的特点,名著阅读效果测评的内容可以确定为:名著本身包含的知识、个性化的思考与解读、阅读技能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的习惯和态度等。
  (二)测评方法
  学生读一部作品,要有相应的评价,以达到诊断和激励的作用。名著阅读教学效果的测评,一方面要注重名著内容本身,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阅读的实践过程以及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同时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探寻并坚持多元而开放的阅读评价方法。
  1.标准化测评。
  当前的陕西高考还未涉及名著阅读,但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综观近几年的北京、浙江、江苏等地高考中的名著阅读测试题,可以给我们方向性的借鉴。
  近年来,与文学名著有关的题目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书”,同时在题型上采取主、客观题相结合的形式,常见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理解概括类、赏析评点类等。侧重于对名著内容的分析鉴赏,如对名著的人物形象、结构模式、思想主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作简要的鉴赏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鉴赏评价能力,这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它要求考生在识记作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出相应的评判。
  所以文学名著阅读必须通读原著,不能用读导读或故事梗概的方式代替原著阅读,更不能用“识记作家作品”来敷衍了事。
  据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笔试形式的标准化考试,由教师编写考查试题,学生独立完成。除考查人物、情节、主题、写作特色以外,还可以对作品进行评价、改写、续写等。
  2.表现性评价。
  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影响下,学业成就评价研究已经发生了范式转化,重视促进学习的评价,摆脱对标准化测验的迷恋,重点渐渐转向并集中于基于标准的学业成就的评价。阅读教学更注重阅读的实施过程及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也更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因而其评价方式不能局限于量化评价。
  文学名著的阅读时间跨度长,表现性评价能够帮助老师和学生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成果、特别是阅读技能和方法的积累,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评价需要教师制订一定的学习任务,并从学生完成任务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来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这不仅是评价工具,也是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参与,力求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测量出学生的行为表现。
  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名著阅读效果测评中,按照学生完成评价任务的结果分类,可以分为书面报告、口头表述和实物作品等。 
  (1)书面报告:读后感、读书笔记、小论文等形式,运用比较普遍。 
  (2)口头表述:辩论、演讲、朗诵、戏剧表演、读书报告会等。 
  (3)实物作品:实物作品比较适合评价名著引发的智慧,具有很大的表现空间,且不限定实物作品的形式,因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种评价方式在美国大学和中学课堂应用较多。学生可以完成一份海报,表现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可以根据小说内容或选取小说中的某一内容或某一句话创作一幅画等,当然这种方式对学生会有一定的特长要求。
  在表现性任务中,教师可能需要给学生更为具体而直接的指导,可以在学生遇到瓶颈时及时助推,不必等总结性评价后再总结经验教训。而且更多地引入灵活多样的表现性测评方式,更能体现阅读教学的评价功能,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过程性评价。
  文学名著的阅读学习注重过程,阅读过程决定阅读效果。我们一定要做好对学生阅读过程的监测,掌握并就学生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给予及时指导,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能更好地确保阅读效果和质量。
  当然,无论是标准化测评还是表现性评价,无论是针对阅读过程的监测还是针对阅读结果的检测,都要求教师找准学习目标,明确评价细则,让评价成为学生名著阅读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成为激发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助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