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等第评价还需进一步做细做实

声音
 崔恒清
  这两天,杭州又有家长因为孩子的期末考试,拨打了12345投诉。这次不是因为试卷太难,而是因为学校不公布学生的期末分数,家长想不通。(7月5日《钱江晚报》)
  日前,杭州一家长怒打12345,投诉学校不公布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这或许代表了部分家长心声,不过也有家长力挺学校这种做法。学校初衷是淡化分数至上,家长则是要对孩子学业情况有更为明晰了解,谈不上谁是谁非,“碰撞”属于正常现象。对于学生考分无需讳莫如深,毕竟凭考试考分竞争代表了公平,一时半会还难以销声匿迹。
  平心而论,学校初衷是好的,而且从校长到老师都能守口如瓶,坚持、坚守不动摇,值得点赞。推行等第评价,旨在倡导素质教育,改变、告别一考定乾坤的旧有评价方式,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只是在对等第评价叫好的同时,还应作出理性分析,注意存在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笔者是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这里对学生施行等第评价已有些年头,社会及家长普遍接受。但反思相关做法及耳闻目睹,还是感到这种粗线条评价存在不少弊端,其并不能真实、准确、清晰反映学生学业情况。等第评价与考试考分脱节现象较为严重,以至于有些老师在填写报告单时凭印象定等,根本不与考分挂钩;还有些老师具有“超前意识”,学生考试成绩还没出来,但学生素质报告单就已填写完毕。
  翻开学生素质报告单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除少数“良好”及鲜见“及格”外,几乎清一色“优秀”霸屏。毫无疑问,拿到这份素质报告单不仅学生心里乐开了花,家长自然也高兴。但这种近乎“贴福字”的等第评价又有何意义?只能是给学生、家长灌“迷魂汤”,陶醉于失实失真的等第而找不着南北,进而便会让学生迷失努力方向。
  其实,我们无需将考试考分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更不要将之视作洪水猛兽,无论素质教育提升到何种程度,相信考试还会存在。关键是我们对待考试考分的态度,不能将之作为唯一标尺,而是只能将之当作其中一种评价手段。若命题科学合理,能综合进行知识和能力考查,还是可以客观真实反映学生成绩的,也可从中掌握学生所存在的问题。那这样考试结果就应该予以尊重,并以此作为填写素质报告单主要依据,而不是如意大调或者只为报告单的“赏心悦目”。
  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客观公允应是其生命所在,对学生成长才有积极意义。将试卷封存考分封锁,如临大敌一般,这其实是剑走偏锋;至于害怕同学间横向比较之说,纯属无稽之谈,话说回来比较也并非坏事,可以发现所存在的差距。否则,这样考试究竟是考学生还是考老师?每一次大的考试,不仅校内统计排名,有时校际间也要分出高低,依据多项数据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从这个角度讲,这样只能迫使教师将压力传导到学生身上,那素质教育又该从何说起?
  由考分向等第评价过渡应该说是积极而有益的变革,不仅要多加呵护,还需加以引导并不断完善。规范、中肯应是等第评价该恪守之准则,要坚持“优秀”等第达标标准,不能将之当作“大箩筐”,把明明是“良好”乃至“及格”的都往里塞。“不及格”等第不能光有此一说,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将其忽略。据说这主要是出于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已成为老师们普遍的做法。这听起来似乎很温暖,但细想却有当“好好先生”“和稀泥”之嫌,评价失去应有原则与刚性,又如何值得信赖?更可悲的是,这样的风气正成为时尚,不断被复制、扩散和传播。
  这是目下教育必须面对并亟待纠正的问题,等第代替考分,“线条”更粗了,若再不用心去画好,那就不知道歪到哪去了,还有何价值可言?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能混为一谈,等第评价必须遵守准则,人为抹去或模糊其界限不可取。撕开温情脉脉面纱,里面实际上装着的是教育媚俗,去博取学生及家长欢心。这种歪曲事实评价,或者干脆说是忽悠,于孩子教育及成长无益,因为家长从中“读”到的并非真实信息,从长远看必然会误人子弟,这值得广大教育人深思并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