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名家经典 学习语言运用

——《老北京的春节》教法探析

知行

  闫 康
  《老北京的春节》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过年”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节选自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作者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在充分解读文本之后,我在本次教学中着重关注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教材,落实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需要分两个课时教学,本次教学我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在安排教学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老北京的春节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自己的写作打好基础。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五个生字,正确认读“规矩、恰好、吉祥、预示”等词语,学习正确书写“拜”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学习作者“有顺序”“有重点”“有方法”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这几个教学目标不仅符合第一课时的课时特点,也符合三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从课文内容的学习梳理到语言文字的把握运用,都有所关注。
    二、认真分析学情,激发学习兴趣
  在备课和上课时,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情开展教学:从课文理解的角度来说,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春节并不陌生,有关春节的风俗习惯也有所了解。但由于年龄和生活时代所限,孩子们对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自己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拉近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来说,三年级的孩子正处于作文起步时期,课文中优秀的写作方法非常值得他们学习和借鉴,因此,在每一次的教学中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独特的表达方法,特别是像《老北京的春节》这样的名家名作,更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的,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有顺序”“有重点”“有方法”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另外,考虑到小学生的年段特点,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应该兼顾“趣味性”,激发课堂活力,让学生喜欢学。因此,我在导入新课时,插入春晚视频,让学生感受春节的气氛;在生字词语教学时,组织学生玩“挂灯笼”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认读词语;在梳理课文内容时,加入关于春节的童谣,让学生拍手诵读巩固知识。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所学进行补充。
   三、紧扣表达特点,落实语言运用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
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必须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抓住文章最大的特点,带领学生学以致用。以本文为例,一方面要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必须关注作者贯穿于全文“有顺序”“有重点”“有方法”的写作特点。
  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时,文章的重点段落必然是最好的范本,需要深入研读探讨。在这篇课文中,“除夕”这一段无疑是需要重点学习的。教学时,我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感受除夕的热闹氛围。在充分的“读”之后,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进而学习作者“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真正的学习必须落实在运用上,我紧接着链接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通过图片和同学间的交流,重温春节的习俗,用上刚学习到的写作方法,围绕“现在人过春节可真热闹”这个中心句,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两个事例,写一写现代人的春节。学生当堂学习,直接运用,教师相机评价,组句成段,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将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写作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也激起了孩子们对下一课时的内心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