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这样教更有效

知行

  王林波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类的选文非常多,分布非常广,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一册书中都有不少散文作品。可以说,教学散文,老师们是有经验的,特别是从教时间长一些的老师,经验就更加丰富了,但正是由于这些“经验”的影响,散文教学却步入了模式化的境地,导致教学效率不高。那么,小学阶段的散文到底该怎么教才有效呢?
   一、把握文体特性,教好这一类
  散文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可以说散文所选取的写作素材是非常多样的,这些素材单独放置在那里就像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每一颗都很美,但彼此却缺乏联系,当作者用一根线串联起来时,这一颗颗美丽的珍珠便相得益彰,熠熠生辉了,而这根线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心”,神聚之所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25课,这一课既讲到了“四五十年以前”作者留学德国的见闻,又讲到了“今天”作者再次来到德国的见闻,时间跨度很大;作者既写到了自己所见,又写到了自己所感,内容很多样。但同时,我们又非常清楚,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中心,那就是德国人对花的热爱。教学散文,我们既要关注作者选材的丰富性、视角的多元性,同时还要注意到文章中心集中的特点,学会聚焦核心内容进行教学。
  我们可以紧扣重点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读中感受德国人对花的热爱,感受花的美丽,甚至可以熟读成诵,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画面,让德国人对花的热爱成为学生脑海中一幅永恒的画面;我们也可以抓住写法上极具特点的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想中国人养花的特点,通过句式补充练习:“不像在中国那样,,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不像在中国那样,在家里就能看到,他们的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让学生在对比中更进一步感受德国人对花的情有独钟。无论是开始的朗读体会、想象情景,还是后面的对比分析、补写句子,体现的都是一个主旨,那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德国人对花的热爱,这样的教学体现的就是散文神聚的特点。
  引导学生梳理这篇课文的内容,学生很快就能领会到作者主要是通过自己所看到的情景表现出德国人对花的热爱,写出花的美;在时间上,主要写的是“四五十年以前”和“今天”的情景。根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紧扣“德国人爱花”这一主旨,打开思路,设想身处德国街头,可能会听到些什么,闻到些什么,也可以设想爱花的德国人“将来”是怎样爱花的,街头又会是怎样的景象等。这样,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德国人对花的热爱就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同时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到散文表达方式多样、观察视角丰富、语言极其灵活但主旨清晰、一脉相承的特点。
    二、紧扣文本特点,教好这一课
  形散神聚是散文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但细读每一课,我们会发现同为散文,语言表达上却又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同样表现自然风光的美丽甚至题目都有些相似的两篇课文《美丽的武夷山》和《美丽的小兴安岭》,写法截然不同:前者先写山,后写水,写山写水方法各异;后者则按照季节变化的顺序来写,四个主要段落写法相似。别说是不同作者的不同文章,即便是同一篇文章中,我们也可窥探到作者语言的多变性,这种不同和变化,恰恰就是这一课语言表达的魅力所在。因此,教学散文,我们除了教出这一类课文的特点以外,还要教出这一课的风格来。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
  仔细品读这两段话,我们很难想象它们出自同一位作家之手,更难以想象它们出自同一篇课文。但这确确实实同为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丑石》一文中的段落,前者让我们有入乡随俗之感,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后者风格突变,用词考究,对仗工整,充满了文学气息。再细读前者,特别是当我们了解到贾平凹先生讲话方言味十足这一特点,尝试着用具有陕西方言味的语言来朗读时,就更有了一番别样的味道,一种从未有过的亲近感油然而生。而这样的特点是绝无仅有的,这样的教学是独具魅力的。
  “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细读课文中的这句话,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一个非常熟悉的语气词“哟”映入了我们的眼帘。没错,我们的姥姥或者奶奶,我们身边的老人常常会用到这个词,而她们在使用这个语气词时,甚至不止用一次,而是多个连用,这不就是老人独有的表达习惯吗?教学时,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试着创造性地运用“哟”字进行表达,凸显出这一课独有的表达风格来。
  师:同学们,这段话中还有一个很特别的语气词,大家注意到了吗?
  生:“哟”。
  师: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过谁在说话的时候用到这个字?
  生:老人很喜欢用它,我奶奶一看到我没写作业,而是在看电视,就会说:哟,怎么还不写作业,电视你就看不够哟!
  生:我姥姥看到我吃饭少,就会说:哟哟哟,你看你,吃饭那么少,怎么能长高呢!
  师:是啊,这个字简直就是老人专用,有人用一个,有人还连用好几个呢!来,咱们再试着读读这句话,至于用几个“哟”,你来决定!
   三、链接已有经验,感悟情与理
  散文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同时很多散文还融情于景、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因此,教学散文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背后蕴含的深刻意蕴。散文篇幅短小,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言简意丰,往往深刻的道理、深厚的情感都在篇幅不长的文章中蕴含着,学生要想领会其中的深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链接生活经验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教学散文,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将课文与生活联通,让生活经验助力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珍珠鸟》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作品,选编在人教课标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中,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们由怕人到能与“我”和睦相处,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篇幅不长,但意蕴深刻,文章所揭示出来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旨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读经验,将新知与旧知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情与理。
  上课伊始,我们可以有效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照片切入,一方面拉近学生与课文学习之间的距离,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原来可以如此亲密,彼此之间可以如此信赖,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珍珠鸟》。
  当学生经过课文的学习,领会到了人与动物之间这种信赖的美好之后,我们还可以链接旧知,构建起环环相扣的认知体系来。
  师:同学们,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信赖的确是非常美好的,我们来看看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的片段。
  (出示老舍先生《猫》的片段: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学生读后说说自己对信赖的体会。)
  师:这就是信赖,老舍给猫抓痒,猫给老舍的稿纸印几朵小梅花,这样的画面又让我们想到了这句话——
  生齐: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我们外出游玩时,可能也会和动物亲密接触,你和动物之间有过哪些信赖的画面呢?
  生:我们去海洋公园看海豚表演,海豚还和我握手了呢。
  生:我家养了两条鱼,我每天都给它们喂食,它们渐渐就不怕我了,我站到鱼缸跟前,它们也会游过来。
  师:这就是一种信赖——
  生齐: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不易理解,但当我们及时链接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层层推进进行教学时,难点便有效化解了。
  散文是小学生最常见的文学体裁,是教材中为数最多的文学体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散文的教学,让散文教学散发出浓浓的散文味、语文味,让散文教学成为一道风格独特的靓丽风景。